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专题栏目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县乡村振兴局:三个方面答好“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澜沧答卷”

来源: 时间:2021-12-15 阅读: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县乡村振兴局积极开展“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好“找政府”APP救助平台,实现产业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和就业帮扶全覆盖工作,答好“澜沧答卷”。

建立风险排查响应机制,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切实把开展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作为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坚持精准靶向,重点关注“三类人员”,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并实时监测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影响,全力防范乡村产业项目失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人口就业和社区融入等方面的风险隐患;落实共建责任,搭建横向至相关行业部门,纵向至村组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体系。组建县、乡、村、组四级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明确分管领导并落实监测队伍9702人。统筹疫情防控网格员力量,同步推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筑牢监测网底;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落实行业部门自上而下每月不少于1次、乡村自下而上每月不少于2次的动态监测帮扶工作要求;通过行业部门月监测分析发现的返贫致贫风险和农户主动申请、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动态监测队伍监测发现的问题,分类采取帮扶措施;强化培训指导,共举办各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培训190余次,参训6000多人次。

建立产业帮扶全覆盖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抓实产业培育与升级。优化联结机制,持续推进“4+5”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支撑澜沧高质量发展的“3+3+2”现代产业体系,做强产业支撑,着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具备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5.4万户农户与438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产销、劳务、合作收益、服务关系等利益联结机制,3.1万户农户与247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双绑”机制。同时,以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为契机,规划建设竹塘乡乡村振兴万亩科技示范园,加快推进空港片区林下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园和景迈山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强股份合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高位推进产业型集体经济翻番项目,制定157个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盘活集体资金10291.82万元、集体林地50685.01亩、集体耕地882.69亩、集体林园6577.8亩、移民滚动发展资金3950万元、劳务产业63.1万元、水利资源479.16万元、天然林、公益林等资源资产。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综合安排实施一批肉牛产业、生猪产业、茶产业提质增效、蔬菜育苗基地、澳洲坚果种植等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项目及以油茶产业、水系连通工程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补齐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抓实稳岗就业工作抓实农村劳动力培训,通过组建本土培训专家库、公开招投标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在企业设立培训中心等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手把手的把实用技术、专项技能送到村村寨寨、送到田间地头,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期在平台发布县内外岗位信息,实现岗位需求与务工人员求职无缝对接,提供就业岗位66728个;引导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通过就业扶贫车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引导无法离乡的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建就业帮扶车间47家,吸纳就业1619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8722个;抓实东西部劳务协作,通过技能培训、稳定就业补助、劳务中介补助、创设公共服务岗位、发放一次性外出就业补贴等方式,协助当地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异地就业、来沪就业。通过劳务协作机制,帮助全县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003人(帮助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635人)。

 

 

来源: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

 

本文来源: 
 
 上一篇: 澜沧:党建引领 “创文”再添新活力
 下一篇: 澜沧教体:“三举措”抓好学史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