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专题栏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
|
谦六乡:赓续红色血脉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来源:澜沧县融媒体中心、谦六乡 时间:2025-11-14 阅读: |
在澜沧江畔的青山绿水间,谦六乡如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更绽放出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花朵。这片8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儿女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共同书写着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绘就了一幅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崭新画卷。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思想根基 谦六乡是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作为景澜六军政委员会澜沧分会旧址所在地,这里保留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产。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无声讲述着各族先辈为解放澜沧并肩战斗、共御外侮的感人故事。通过常态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聆听老一辈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英雄事迹,让红色基因渗入血脉、浸入心扉。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已成为凝聚各族群众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激励着新时代谦六儿女心手相连、团结奋进。
深耕教育事业,培育时代新人 始建于1905年的谦六完小,历经百年积淀,已成为澜沧教育发展的重要摇篮。这里不仅孕育了澜沧首位小学特级教师,更在新时代结出丰硕成果——2023年谦六乡中心小学荣获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第六名,航空模型比赛屡创佳绩。 学校坚持“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各族学生同窗共读、共同成长,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文体活动中深化友谊、增进理解。老教师李天祥设立的奖学金激励着各族学子奋发向上,为家乡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谦六乡的发展变迁是一部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全乡15个行政村凝心聚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形成了甘蔗、生姜、咖啡、茶叶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甘蔗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乡种植甘蔗5万余亩,2024/2025榨季入榨量超26万吨,产值达1.21亿元以上。在谦糯村大坝河组,甘蔗种植大户种植165亩,年纯收入达70万元,年带动农户务工2720人次,发放务工人员工资19.04万元。 生姜产业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和平村生姜种植基地面积近400亩,2024年首年种植实现了丰产丰收,总产量约1400吨,总产值700多万元。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向农户支付租金近40万元,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务工机会,每日最大用工量达80人,人均日工资100元。 此外,咖啡与蔬菜产业稳步发展。谦糯村付老寨咖啡园种植330亩,年收入80万元,通过合作社带动26户农户参与种植,发放分红35万元。新城村蔬菜示范基地以种植紫甘蓝、包菜为主,带动务工2500人,为村集体增收2.68万元。 各族群众在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促进文化交融,共建精神家园 在民族团结广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在传统节庆中,不同民族共庆共享,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谦六乡的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节庆活动中,更深入到日常劳作中。 田坝村——一个汉族、拉祜族、傣族、佤族、回族、白族等多民族融合聚集的村庄。从2020年种植甘蔗不足110亩,到如今超过2000亩、产值超600万元,各族群众在甘蔗种植中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收割时节,蔗农组织多民族群众围圈跳起彝族舞,整齐的舞步记录着幸福温馨的场景。收割结束时,大家共聚一堂,分享美食、唱响山歌、共话团结。这种在生产劳动中自然形成的文化交融,成为谦六乡民族团结进步的最生动写照。 白马山、芒帕河等自然景观与红色遗址、谦六陶器等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展现出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的广阔前景,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结下了深厚情谊,正如当地民歌所唱:“老区新貌,繁荣兴旺,彝乡谦六,可爱的家乡”,这正是谦六乡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真实写照。 谦六乡正以红色文化凝聚人心,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培育希望,以共享的发展成果惠泽民生,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同心筑梦,共同描绘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画卷。
|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澜沧江畔石榴红 籽籽同心铸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的澜沧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