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首页 >> 拉祜资讯 |
时评丨钟丽萍:让“职业道德”从抽象变成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
来源: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7-25 阅读: |
近期,央视新闻频道点赞了一位扎根云南大山深处的年轻村医,她就是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岩因村的95后村医钟丽萍。 钟丽萍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她让“职业道德”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她的职业坚守,回应着“怎样才算好医生”的永恒命题,不在学术头衔的光环里,而在泥泞山路上的车辙里;不在论文发表的数量里,而在村民康复的笑容里。她的故事,不仅是乡村医疗一线的真实缩影,更勾勒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清晰轮廓。 超越功利的职业忠诚。面对“缉毒警”与“村医”的职业选择,钟丽萍的答案藏在她几乎全年无休的值班表里。当补助迟迟未到时,她向亲戚借钱也要保证药品供应;当城市岗位抛来橄榄枝时,她选择留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种忠诚无关编制、薪酬待遇的计较,而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誓言的朴素践行。 与时俱进的职业追求。在钟丽萍的药箱里,既有传统中药饮片,也有规范管理的慢性病药物;她的诊疗技能中,既有祖辈传下的草药知识,也有外地进修习得的针灸技术。这种追求不是为了职称晋升的功利性学习,而是源于“让村民少受苦”的朴素愿望。在医疗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这种扎根大地扎根群众的学习精神,恰恰是基层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穿越隔阂的生命关怀。在多民族聚居的山村里,钟丽萍的职业伦理具象化为三种语言的问诊能力,走村入户为群众普及卫生健康知识,为孤寡老人上门送尿布的细致。这种关怀打破了医患之间的身份壁垒,她记得村民的病情,村民也记得她的生日;她为困难群众减免药费,群众用芭蕉叶包着野花表达谢意。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最好的医德,是把患者当亲人,让医疗行为始终带着人性的温度。 钟丽萍用八年青春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是中国110万乡村医生的真实缩影,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生动写照。他们用最朴素的职业坚守,构筑起守护亿万农民健康的道德防线,这正是新时代最动人的职业风景。 |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澜沧首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