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拉祜资讯
 
木刻刀下的新生:澜沧大歇场“研学+文旅融合”的非遗密码

来源:澜沧县委宣传部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08-30 阅读:

清晨的阳光穿过大歇场的青瓦,在茶马古道博物馆门楣的雕花上投下斑驳光影。那些被岁月磨得温润的木刻纹样里,藏着澜沧绝版木刻最鲜活的基因——这不仅是艺术家笔下的创作,更是刻在茶马古村大歇场村民日常生活里的文化记忆。如今,这些沉睡在房梁屋顶的非遗技艺,正通过研学与文旅的融合,在木刻刀下焕发新生。

图片

图片

作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大歇场的文旅答卷始终写满 “文化赋能 ”的智慧。澜沧县文旅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节庆为媒”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景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2024 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农村经济总收入476.3万元的亮眼数据背后,绝版木刻这一文化 IP 的赋能功不可没。在大歇场绝版木刻工坊,游客可以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握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出马帮、茶园等元素,制作属于自己的 “古道手信”。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均由澜沧县文旅局组织民族文化传承人共同设计,既保护了文化本真性,又让游客触摸到民族团结的温度。回溯 2018 年,澜沧县将文艺培训从城市画室搬到乡村院落,首届绝版木刻暨农民画培训班在茶马古道边开课,30 名村民放下农具拿起刻刀,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60 余幅乡土作品。这个诞生于古村的培训基地,从此成为激活非遗的 “文化反应堆”。

图片

图片

“请进来教技法,送出去开眼界”的培育模式,让农民艺术家的创作力如澜沧江般奔涌。每年持续开展的培训中,村民们将马帮故事刻进版画,把茶山云雾拓在纸上。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作品走出大山,在上海、北京的展厅里讲述边疆村落的故事,又循着研学团队的脚步回到故土——成为学生们解码非遗的活教材。中央民族大学写生团的师生们曾在这里蹲点半月,跟着农民画家学习刻版技法,在茶马古道博物馆的实物展区对照木刻作品,完成从技艺观察到文化理解的认知跃迁。

图片

图片

非遗的活化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化实验。大歇场将木刻艺术与乡村肌理深度缝合:青瓦红墙的农家屋舍成为版画展厅,风雨桥的廊柱上悬挂着村民创作的茶马古道系列作品,就连 “爱情湖”畔 1314 米海拔的石碑,都刻着木刻风格的爱情箴言。这种全域化的艺术浸润,让整个村落变成立体的文化课堂。当研学学生们走访民居时,可能偶遇正在专心雕刻的农民;参观培训基地时,能亲手体验从制版到拓印的完整工序;与非遗传承人座谈时,会听到木刻纹样里藏着的马帮传说——这种沉浸式研学,让文化传承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图片

图片

艺术家的入驻更让融合之路越走越宽。2023 年 5 月,付爱民民族艺术工作室的挂牌,为这个山村注入专业力量。这位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的到来,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农民画家的作品有了更专业的创作指导,研学课程增加了“大师工作坊”模块,游客能在工作室亲眼见证艺术创作全过程。规划中的多功能艺术区,正让“小山村变作大画布”的构想逐步落地,越来越多像中国西部文化馆写生团这样的专业团体慕名而来,使大歇场从“乡村旅游点”升级为“艺术家第二居所”。

图片

图片

在《马帮铃响》实景剧的马蹄声里,在农民画家的刻刀下,在研学学生的笔记本中,大歇场正书写着独特的融合公式:非遗传承为文旅注入灵魂,研学活动为非遗延续生命,而乡村则成为这一切发生的最佳场域。2024年大歇场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11230元,当这笔经济账与木刻技艺传承的文化账共同翻页时,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古村落,已然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用木刻刀刻下传统的根脉,在民族团结的时代幕布上,以创新思维拓印未来的图景。

图片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澜沧:澳洲坚果满枝头 奏响乡村振兴“丰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