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首页 >> 拉祜资讯 |
澜沧县勐朗镇佛房社区:“五个互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来源:澜沧县融媒体中心、勐朗镇 岩在炳 、东回镇 石芮 时间:2025-10-12 阅读: |
澜沧县勐朗镇佛房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融”字为牵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实现了从“住在一起”到“心在一起”的深刻转变,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邻里相亲、和谐发展的生动图景。 空间互嵌 共筑融居新家园 社区着力优化居住空间格局,积极促进各族群众交错杂居、和谐共融。三年来,累计完成2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7个住宅小区,推动多民族混合居住比例超过70%,“同住一个院、共为一家人”成为社区居住新常态。通过精准配置950套公共租赁住房,有效保障了各族困难家庭和残疾群体的住房需求。建成800平方米养老服务中心,累计服务各族老年人1.6万人次,同步完成8处无障碍设施改造、设置70块多语标识、安装2套智能安防系统,真正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安”“居有所乐”的升级。 文化互嵌 共谱交融新乐章 精心策划、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社区积极搭建文化交往平台,每年常态化举办春节、中秋等特色文化活动30余场,年均参与群众超6000人次,有效增进了各族群众情感联系。培育6支多民族文艺队伍,创编《幸福中国一起走》等20余个融合性文艺节目,推动社区文化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持续开展全民健身、联合义诊等常态化活动,让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使“我们都是一家人”成为各族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经济互嵌 共绘富裕新画卷 社区聚焦发展成果共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依托民族团结就业帮扶工作站,开展技能培训480人次,成功帮助267人实现稳定就业。辖区内86家小微企业中,由少数民族群众创办的占比达38%,直接带动512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借助“民族团结进步广场”打造特色商业区,吸引42家商户入驻,实现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同时,全面落实民生政策,对78户低保家庭、8户特困人员、125户残疾家庭实施精准帮扶,以实际行动践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社会互嵌 共探治理新路径 社区创新治理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社区—网格—楼栋—单元”四级治理体系,织密织牢基层服务网络。组建320人的志愿服务队,年均提供志愿服务超1万小时。打造“石榴籽议事厅”协商平台,年均协调解决群众诉求89项,调解成功率达99%,成为化解矛盾纠纷、凝聚共识的有效载体。优化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少数民族干部占比达38%,确保了各族群众在社区治理中享有平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心理互嵌 共育同心新沃土 社区进一步将民族团结工作向纵深推进,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家庭与青少年层面,从细微处入手,于关键处着力,绘就了一幅邻里相亲、手足相亲的温暖画卷。持续促进心灵相通,68对各族家庭结成“一家亲”互助对子,累计开展生活互助超千次,“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得到生动诠释。选树16户“最美家庭”“互助模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儿童之家”,年均服务儿童600余人次,开展民族团结研学、非遗实践等青少年活动58场,参与人数达3500人次,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中华民族认同度高达99.2%,邻里满意度达97.8%,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日益牢固。 如今在佛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已化为院落中的笑语、邻里间的暖流、舞台上的欢歌。从交错而居到守望相助,从文化共融到心灵相通,这里的每一步实践都在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篇章。未来,佛房社区将继续以“融”为笔,以“情”为墨,在澜沧江畔绘就各族儿女心手相连的生动图景,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
上一篇: 澜沧县开展2026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集中宣传活动 下一篇: 一线看发展 | 澜沧县酒井乡:“茶叶+坚果”套种奏响增收“双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