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文化旅游
 
澜沧县以文旅融合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实践

来源:文/许启军 图/李晓维、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5-11-17 阅读:

澜沧县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系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构建“文化赋能—旅游富民—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新模式,形成具有澜沧特色的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新路径。

加强集市和特色文旅项目建设

构建常态化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澜沧县以特色集市与重点文旅项目为抓手,推动传统空间向多元融合平台升级,有效拓展各族群众在日常商贸、旅游体验和文化互动中的交往半径,为常态化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打造多元化集市平台,为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澜沧街”从传统集市升级为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文旅街区,每周赶集人数达3万人次,年交易额1.1亿元,并定期举行非遗传承人展演及民族歌舞表演、服装秀等,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元宵灯会、中秋亲友团聚赏月会等,成为连接全县20个乡镇和县外各族群众的重要纽带。大歇场村草皮街依托茶马古道文化,打造非遗市集,重现“茶马互市”盛况,让各族群众在商贸往来中增进情感交流。

图片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澜沧县成功引进洲际集团普洱景迈假日酒店、六时酒店、携程度假农庄、澜沧改新咖旅庄园等高端文旅项目,直接带动就业超过2000人,以“茶马古窖”为代表的景迈山“产文旅·医康养”集群项目,成功摘得2025第四届国际休闲生活方式案例奖金奖桂冠。

积极推动“航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参与“旅居云南 航旅相伴”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推广活动,介绍澜沧气候优势,丰富的民俗活动、景迈山、老达保等旅游资源,让更多人了解到澜沧以及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活力。2025年1—10月通过航空方式入澜的游客9.43万人次,有效拓展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空间。

图片

依托民族节庆与品牌文艺活动

打造共享型文化家园

澜沧县以民族节庆为媒、文艺精品为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节庆深度融合,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文化空间,不断增强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情感根基。

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将扩塔节(春节)、葫芦节、山康节等传统节日打造成为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盛宴。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23.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65%;“国庆 中秋节”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30.05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68亿元,同比增长32.67%和36.04%。通过“彩云之南等你来”“四季村晚”等常态化文化惠民活动,2025年共开展系列活动64场次,受益人数线上线下12.4万余人次。

图片

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原创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2022年央视春晚,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借助景迈山申遗成功契机,组织20余批文化代表团赴国内外开展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文化影响力。酒井乡以“拉祜族摆舞”作为申报项目,获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图片

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文旅融合

实现文化经济协同共赢

澜沧县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以活态利用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激发群众主体性与创造力,在守护根脉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走出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积极构建完善的非遗传承体系,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认定非遗传承人305名,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被评为优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达保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村寨”,澜沧县被确定为“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综合试点县”,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图片

自“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澜沧县以这一重大成果为牵引,精心勾勒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壮美画卷,全力构筑起以茶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华章,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典范。2025年4月,“林茶共生,人地共荣——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共同愿景——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截至2025年8月,景迈山累计接待游客97.46万人次,同比增长27.66%。仅2024年,景区就接待游客44.53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3.68亿元。

老达保村民小组的村民将一首世代传唱的《牡帕密帕》古歌与芦笙舞酿成了“快乐拉祜”文化符号,自发组建演艺公司,将自发创作和世代口传心授的300余首民谣从田间地头唱到国家大剧院,从澜沧江畔舞到希腊雅典卫城。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音乐文化与乡村田园资源,在村寨内整合打造了老达保快乐拉祜风情实景演出,村民们“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唱歌”,把村寨变成天然舞台,让旅居者沉浸式感受“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风情,累计演出收入达833万元,各族群众分红534万元,在欢声笑语中谱写出群众致富的华丽乐章。

大歇场村民小组创新提出“没有围墙的艺术学院”发展理念,采用“请进来教技法,送出去开眼界”模式,建成农民画培训基地、农民绝版木刻创作培训基地,村民们以马帮铃响、茶山云雾、民族欢歌等生活元素为主题创作的作品走出大山,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展出,还被游客争相捧作“古道手信”,为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收入。

图片

创新体育赛事与多元业态融合

注入交往交流交融新动能

澜沧县充分发挥体育赛事聚人气、促融合的独特功能,通过“体育+”模式链接文旅消费与民族文化,拓展交往交流交融场景,激发参与热情,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与动能。

澜沧县构建多层次体育赛事体系,重点打造“澜沧江杯”篮球运动会、职工气排球运动会、糯扎渡大江野钓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每年吸引超过300支队伍参赛。在乡镇层面,糯扎渡镇举办栘依节,木戛乡开发芦笙制作大赛、射弩比赛等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一乡一品”的体育发展格局。

图片

通过“体育+文旅”模式,将拉祜族刺绣、佤族织锦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赛事,配套开展非遗体验、特色产品展销等活动,带动文旅消费。选手们从“赛事参与者”转变为“旅游消费者”乃至“生活体验者”,实现“赛事引流、消费增收”的良性循环,使得赛事带来的消费热度能够跨越赛事周期,形成更持久的经济动能,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双促进。

澜沧县通过系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了从日常集市到节庆盛典、从乡村寨落到体育赛场的立体化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体系,形成了以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以旅游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一实践创新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图片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山水同声歌飞扬 澜沧声韵醉初冬——主题歌会唱响拉祜山乡民族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