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专题栏目 >> 公益广告展播 |
|
【除陋习·树新风】澜沧县文东乡:移风易俗润乡土 佤寨新风扑面来
来源:澜沧信息网 时间:2025-10-31 阅读: |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东乡,清晨的阳光穿透澜沧县文东乡的薄雾,洒在佤寨错落的青瓦木楼上。芒糯村的文化广场上,几位佤族老人正围着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宣传栏热议,广场角落的乡村广播循环播放着文明殡葬、垃圾分类与文明新风的宣传内容,曾经的杂物堆积处已种上三角梅,朵朵红花映衬着村民们的笑脸——一场始于细微、见于日常的移风易俗行动,正让这座佤族聚居乡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党建引领立规矩,陋习破除有章法 “以前办场红白事要宰好几头猪,礼金攀比着涨,办完账单一堆,苦不堪言。”芒糯村村民鲍小二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扰。针对佤族群众中存在的大操大办、迷信作赕、等陈规陋习,尤其是殡葬领域的沉重负担,文东乡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治理体系,将文明殡葬改革作为移风易俗的突破口,让移风易俗有了“主心骨”。
在邦佑村干龙塘组,村“两委”联合党员代表与村民共商修订《村规民约》,将红白事简办标准、环境卫生责任、邻里互助规范、文明殡葬等内容逐条写入。为确保制度落地,村里建立村民监督机制,实行“红黑榜每月评比公示,哪家卫生达标、简办喜事、白事上红榜,哪家乱堆乱放、铺张浪费上黑榜,一目了然的榜单让文明规范深入人心。党员们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巾帼志愿者挨家讲解新规。 “现在办婚事就请至亲吃顿饭,办丧事也不搞那些排场了,省下的钱给孩子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鲍小二的笑容里满是踏实。 环境蝶变促文明,家园焕新聚民心 移风易俗既要破陋习,更要兴新风。文东乡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文明养成的重要载体,从“外在美”撬动“内在美”的转变。走进邦佑村干龙塘组,曾经泥泞的串户路已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门前筑起整齐的小菜园,垃圾分类桶摆放有序,每周日的集体大扫除已成村民的自觉行动。
“以前垃圾随手丢,雨天出门一脚泥。现在党员带着大家搞卫生,每周每人参与,谁也不含糊。”村民李石保蹲在自家菜园边,指着新修的排水沟介绍,“村里还请了技术员来讲垃圾分类,连老人都知道厨余垃圾能堆肥。”为巩固整治成效,乡里开展乱堆乱放、焚烧秸秆等专项治理,规范垃圾收运体系,同时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让村寨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如今的文东乡,青瓦映繁花,清泉绕村流。多依树村依托改善的人居环境,将石人山祈雨塔等文化资源与生态风光结合,打造研学线路,让村民在守护家园中收获发展红利。环境的蝶变悄然改变着村民的习惯,曾经“随手扔”变成“分类放”,“等靠要”变成“齐动手”,文明乡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文化铸魂强根基,新风育人润无声 “木鼓响起来,脚步踏起来,文明新风传开来……”在小寨村的文化广场上,佤族群众伴着欢快的旋律“打跳”,歌声里唱的正是移风易俗的新故事。文东乡深知,文明新风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的浸润,通过“农家书屋+”模式与特色文化活动,让新风尚在欢声笑语中扎根。
全乡6个农家书屋列为“文明新阵地”,推行“党建引领+红色教育+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的共建模式。党员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学习,志愿者在这里宣讲政策,技术员在这里传授种植技能,每月一次的读书活动吸引着村民络绎不绝。“以前农闲就喝酒闲聊,现在到书屋学万寿菊种植技术,今年多赚了一万块。”多依树组村民魏德强的话道出了农家书屋的魅力,这里不仅富了“脑袋”,更鼓了“口袋”。
依托佤族文化特色,文东乡将移风易俗融入节庆活动。在“盐井杯”篮球运动会上,创新推出“多民族联队”机制,每支球队至少包含3名少数民族队员,赛场内外处处彰显民族团结新风;斗茶大赛上,茶农们交流技艺的同时,也分享着“节俭种茶、诚信卖茶”的心得。歌舞联欢、打陀螺等民俗活动中,志愿者穿插讲解文明知识,让陈规陋习在文化传承中自然消解。 产业赋能固成果,新风致远促振兴
移风易俗的长效发展,终究要靠产业发展来支撑。文东乡将文明新风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让村民在增收致富中深化对新风尚的认同。小寨村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冬红薯、滇红花种植和湖羊养殖产业,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将“邻里互助”的文明公约转化为“技术共享、销路共拓”的发展合力。
在多依树村,村民们在研学团的带动下,主动参与文化遗址保护和乡村旅游服务,曾经的“闲游散逛”变成“文明迎客”。万寿菊加工厂、柠檬产业里,经过技能培训的村民有序劳作,大家深知“勤劳致富比铺张浪费更体面”。乡党委副书记表示:“把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绑定,让村民看到文明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新风才能吹得长远。” 布朗族殡葬改革焕新颜,文明之花绽芳华 文东乡帕赛村下那拱组的布朗族村寨,沿用独特安葬习俗并推行生态葬。村民按传统择日,在山林开阔植被茂盛处选安葬地。“善终”逝者下葬时,会随葬生前常用物品寄托思念;意外或疾病离世者仅放简单祭品。无论何种情况,均遵循不垒坟头、不立墓碑、不祭扫坟的原则,让土地自然恢复、循环使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文东乡多渠道宣传殡葬改革政策与文明理念,乡村广播定期播放相关知识,在村寨宣传栏张贴海报介绍生态安葬好处及政府补贴;工作人员入户面对面讲解,解答疑问以转变村民观念。宣传中尤其注重传承“厚养薄葬”传统文化,倡导村民在老人在世时多尽孝心,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如今的文东乡,佤寨歌声里少了攀比的抱怨,多了增收的喜悦;庭院闲谈中少了迷信的传言,多了技术的交流。从《村规民约》的落地生根到人居环境的蝶变升级,从文化活动的浸润滋养到产业发展的坚实支撑,移风易俗正以最贴近民心的方式,让文明之花在佤山深处持久绽放。正如文化广场壁画上的佤族谚语所言:“好风润土地,好俗润人心”,这场发生在乡土间的变革,正为文东乡的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文明动力。(李震丹 王一然/文) |
| 上一篇: 【除陋习·树新风】以评促德,澜沧竹塘勾勒乡村文明新图景 下一篇: 【除陋习·树新风】发展河乡勐乃村:党旗飘扬映初心和美画卷绘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