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首页 >> 拉祜资讯 |
八年脱贫攻坚战一步实现跨千年 ――澜沧县打造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样本 来源: 时间:2023-02-23 阅读: |
党的十八大后,在“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精准脱贫政策大力支持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从扶贫变为脱贫,从深度贫困到建成小康社会,几乎每天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提前一年达到了整县“脱贫摘帽”标准,57996户211173人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156个贫困村全面出列,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实现了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县“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与全国人民一道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澜沧奇迹。澜沧县成为了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被选入联合国 “中国扶贫成就展”;科技扶贫涌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代 楷模”朱有勇院士。 翻天覆地大变化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生,并且学会了种三七”。澜沧县竹塘乡大塘子村村民李娜努说,2017年,她参加了 “院 士科技扶贫指导班”学习林下三七种植技术,通过学习,她初步掌握了林下三七养护、防治病虫害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她自己种了2亩林下三七,2019年卖了一部分,收入达9万多元。她还将家中十多亩闲置林地租给种植林下三七的企业,收取土地租金,家里还养蚕、种植水稻,2022年,家庭总收入达到10.2余万元。 如果李娜努的变化只是澜沧“直过民族”脱胎换骨奔小康的一个缩影,则过去几年,澜沧县880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人难以置信。 ——绿色产业助农民增收致富。绿色产业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做强做大绿色经济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乡村振兴中的有力抓手,通过对传统的栘依产业进行品种改良,探索生态经济转化模式。短短几年,澜沧县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亘古不变的山林成为了 “金山银山”,曾经是贫困而落后的山区成为了云南省高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茶叶、甘蔗、林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迅速成长,“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承载起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成为群众增收的有力途径。2022年,澜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107元,全市增速排名第一。下一步澜沧县将立足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扩容增量,提质增效。引进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抓实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工作。通过人才的带动、技术的推动、示范的引导,“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村民从事特色种植,激发产业发展潜能,为农民的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基础设施瓶颈得到破解,发展差距已缩小。曾经导致澜沧县贫困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再是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成为了承载各族人民驶向富裕的幸福舟。公路、航空、水运形成立体的蛛网似的交通网络,为物流人流顺畅达到四面八方提供了便捷;所有人都享有电带来的现代文明,村里的加工厂再也不愁没有动力;广播电视4G 通信网络实现了所有村寨全覆盖,山里的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享有了无差别的信息文明,电商在澜沧县最偏僻的村寨也不是一个新鲜事了。 ――生活条件前所未有改善,各族人民幸福感猛增。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为易地扶贫搬迁而建的民族互嵌小区设施齐全、整洁;一座座加工厂、一所所中小学分布在县城和乡镇;崭新的活动室、卫生室、幼儿园、扶贫车间分布在村村寨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家家户户或是住上新房 或是焕然一新。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 ――边境和谐稳定,边民安居乐业。澜沧有两个乡镇分布在80.563千米国境线的 中方一侧,居住着拉祜、佤、哈尼、傣等民族,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这些抵边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变,享有了比 乡镇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他们积极发展生产,固守边疆。 ――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结构得到优化提升。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发展,结构升级优化才是真正的发展。在党和国家超常规的政策举措扶持下,长期制约澜沧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三次产业比在2015 年为 24.05: 33.58: 42.37, 到 2022 年优化为25.57 : 31.12 : 43.34。2020年,澜沧县实现生产总值120.7亿元,在“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5%。 ——产业与内生发展动力同步成长。至2022年,澜沧县的粮食产量实现了22年连增,冬季马铃薯、“茶旅文化+林下三七种植”绿色生态产业形成品牌,培育龙头产业 62户,一批依托当地资源的加工企业成长起来,如澜沧古茶公司获中国茶业百强企业和世界茶业金奖赛冠军、14家企业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在脱贫攻坚期间,澜沧旅游业异军突起,获评“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云南省旅游强县”, 创建3A级景区3个,“一部手机游云南”澜沧板块上线。县域公共品牌“俏云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注册,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0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97 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在脱贫攻 坚之中,没有因贫辍学的情况;城乡医保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平安澜沧”建设成效显著,扫黑、禁毒、防艾、反恐、反邪教、边境管理、反境外渗透、防疫等得到群众的支持,满意率达到95.4%。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增加了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乡村振兴来助力 “刚刚脱贫的澜沧县,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基本县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脱贫人口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返贫的风险仍然存在,脱贫人口的产业发展还不稳固;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提升; 财政自给率低,投资能力弱;社会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还需要完善……”欢庆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澜沧县委、县政府对澜沧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 因此,澜沧在2020年提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了五年过渡期,出台了“四不摘”政策,并且要在西部脱贫地区实施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政策。这些脱贫攻坚的后继政策,保证了澜沧县不会发生规模性返贫,也为澜沧县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和条件,是澜沧县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澜沧党委政府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神,正在积极按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在中央部门和省的配套政策支持下,结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把脱贫攻坚的贫困监测系统转变为预防返贫致贫的系统,对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动态清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在就业、产业发展、配套设施提升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在移民社区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社区的活动;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努力形成茶叶全产业链、参与云南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产业;帮助低收入人口就业,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鼓励建立扶贫车间,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使低收入人口生活有保障;提升地方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抓好教育医疗住房工作,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进工商税务、进学 校、进派出所等一系列活动。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应起到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意义重大。”杨中兴斩钉截铁地说道。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澜沧县要坚持‘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统领整个发展,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云南‘三个定位’的核心要义,在‘十四五’期间,与全省一道推动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开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新局面。”杨中兴告诉记者,为此,澜沧县将积极与全省一道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 局,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发展软实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澜沧县将同全省一道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省经济总量力争达到全国中位以上水平,全面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澜沧县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为群众多办暖心事,多办贴心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重要支柱,并将进一步利用国家的支持和现有的科技条件,如互联网+等、“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融入云南“三张牌”布局,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把绿色经济做成世界级的产业,打造成为澜沧的经济增长极,从根本上解决澜沧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保障。 如今,澜沧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从来没有如此丰富、如此多彩、如此愉悦。“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 澜沧县各族人民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之下,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要求去努力,更好的日子一定能够实现。 |
本文来源: |
上一篇: 佛房社区:奏响团结和谐交响曲 下一篇: 澜沧县举行2023年全民阅读活动暨深化“阅读之城”创建启动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