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首页 >> 拉祜资讯 |
佛房社区:奏响团结和谐交响曲
来源: 时间:2023-03-01 阅读: |
佛房社区位于澜沧县城区中心勐朗镇东南部,12平方公里的 社区内居住着汉、拉祜、佤、哈尼、彝、傣等10多种民族,人口共计21156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自2003年佛房社区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党总支便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近年来,对如何开展民族团结工作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同时为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佛房社区从群众最深切的期盼入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办好民生事、温暖百姓心。 近年,因其出色的民族工作,佛房社区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 进步模范集体”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
真情服务暖人心 夏天的傍晚,热气还没散去,几位大姐头上冒汗,夹着一沓资料,在楼层间穿梭。她们是佛房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正在开展入户走访流动人口活动。志愿者通过调查摸底,了解流动少数民族人数、民族成分、学历、住址等基本信息,通过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实行动态服务与管理,建立流动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平台。 佛房社区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3年,主要由社区党员组成。截至2020年 12月,社区服务队有134名成员。邻里纠纷、疫情防控、政策宣传、慰问困难群众、发放药物……凡是组织有要求,群众有需要,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总能及 时出现,成为社区居民公认的“知心人” 李玉便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作为退休党员,她热心公益事业、自由时间较充足,“闲不住”的她自加入志愿服务队起,便每天走街串巷,四下了解情况,为居民排忧解难。三年间,她协助彝族大哥办理过低保户申请,大半夜给拉祜族女孩送过胃药,照顾过独居的佤族大爷,走访过辍学的傣族女孩……李玉还积极报名参与了社区组织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互助活动,与一户刚搬来佛房社区半年左右的拉祜族张德森一家人组成结对帮扶家庭。母亲年老多病,女儿上学,妻子没有工作,张德森以打工微薄的薪水吃力地撑起这个家。自结对以来,两家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李玉及丈夫在申请低保、贫困生补助、廉租房、就业、医疗互助、医保等方面热心地帮张德森一家梳理政策、提供建议、协助办理,让初来乍到的张德森一家倍感温暖。像这样的帮扶对子,佛房社区还有一百余个。正如李玉说的,虽然大家的民族不同,但在李玉看来,都是佛房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拓宽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和视角。”佛房社区志愿服务队工作人员说。除了为居民在生活上提供大大小小的帮助,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也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重要工作内容。社区志愿服务队每年都会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入户排查化解工作,志愿者们走进居民家中,倾听居民心声,以拉家常的形式与居民谈心,深入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在结束不久的为期一周的排查工作中,共排查化解各类纠纷五十余起。志愿服务者以家人般的亲切和耐心与发生矛盾纠纷的双方讲道理、普法律、进行心理疏导,润物细无声地将居民矛盾化解在社区里。 对于佛房社区这样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来说,及时妥善处理民族之间的摩擦对于实现 社区和谐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志愿者在走访排查工作中对涉及少数民族的纠纷问题特别注意,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把与民族关系无关的问题归入民族问题,也不把民族问题当做一般的社会问题来处理。此外,社区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交流信息,及时掌握涉及少数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并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佛房社区认真协调民族关系,及时调处涉及民族方面的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为了让少数民族居民进一步感受到如家般温暖,佛房社区还成立了 “少数民族服务 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进行接待,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计生、社保、残联、教 育、法律援助、就业咨询、证件办理、低保办理、临时救助等囊括多项便民业务的“一 站式”服务,解决少数民族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针对可能出现办事语言不通的问题,中心积极吸纳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志愿者协助工作,打通服务群众语言障碍的“最后一公里”服务中心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便民服务热线联系卡、少数民族事务服务手册、民族宗教政策问答。窗口工作人员赵女士说:“能在这里现场办理解决的事情,我们全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当场办理,不能解决的,窗口也会及时帮助咨询协调,立足于便利、高效的原则,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 “昨天刚登记,没想到我女儿入学需要的这些证 件仅仅一天时间就全部办好了,社区有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办事很方便。”佤族居民罗大哥高兴地说道。 2014年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之后,社区居委会又设立了少数民族 事务受理点和少数民族群众信访窗口,配备了社区民族工作兼职干部以及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信息员,使社区民族工作机构更加健全。 技能不足成为少数民族居民就业的一大障碍,为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佛房社区每年与就业培训中心合作,举办少数民族技能培训班,普通话、特色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烹饪面点、手工艺品编制、电子商务、电焊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高了在城市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本领。 其中20余人的佛房社区“和谐文艺舞蹈队”带来的彝族烟盒舞凭借娴熟 的动作和精准的节奏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这支舞蹈队是由佛房社区成立的一支 “正规军”,平时由社区拨款请专业教师进行民族舞蹈培训,代表社区参与县上 的舞蹈比赛,并与其他社区进行交流演出,同时也是社区内部文艺演出的主力军。成立的这几年来,队员们把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瑶族等民族的舞蹈跳了个遍,提到哪个民族都能跳上一段,舞蹈队成员们戏称自己为 “民族舞蹈全能手”。 欢快的舞蹈拉开了 “民族团结百家宴”的序幕,这是佛房社区每年中秋节的特色活动。精彩的文艺表演过后,社区居民们自发从家中端来的一盘盘精心烹制的菜肴纷纷上桌、争香斗味。各族居民热情地邀请邻里品尝自己民族的菜式,并向大家介绍各自菜肴的民族文化内涵。鸡肉烂饭、小炒肉、牛撒撇、坨坨肉、拉祜烤肉、手抓饭、过手米线……让人眼花缭乱,大家彼此分享、品尝,纷纷感叹,将品种如此繁多的传统菜肴汇聚在一起,实属罕见,一张张长桌俨然组成了一幅缤纷多彩的“云南民族美食地图”。 傣族居民杨女士看着她精心准备了一上午的多人份手抓饭一上桌就被一扫而光,嘴角咧到耳朵根,“我几天前就开始采购准备新鲜食材,一早就起来备菜,看到大家都爱吃,我很高兴。”杨女士每年都会备上一盘 美味傣味参加社区的百家宴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品尝到邻居们亲手制作的不同民族佳肴,也结识了新朋友,拉近了自己与邻居间的距离。”杨女士愉快地说道。 汉族居民刘女士作为厨艺爱好者,也分享了喜悦的心情:“吃顿饭还学了别的菜呢!去年百家宴,去年我从鲍嬢那儿学了佤族舂饭,今天小李又教了我怎么做彝族风味的辣子鸡,我今天回家就试试!现在我们家菜式是越来越丰富了,简直可以在我家餐桌上拍 一部《舌尖上的云南》了,哈哈!” 百家宴的餐桌上,大家聚在一起笑声不断、其乐融融,让佛房社区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温馨和谐。一盘盘菜,一句句家常,冲破了钢筋水泥墙的阻隔,在不同民族居民之间架起心的桥梁,让社区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以及饮食文化能够相互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通过举办文体表演、百家宴等各种活动,佛房社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社区工作实际相结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集民智、汇民意、凝民心,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汇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同时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到社区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各族群众欢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共同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 |
本文来源: |
上一篇: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澜沧县推动各少数民族共同致富奔小康纪实 下一篇: 八年脱贫攻坚战一步实现跨千年 ――澜沧县打造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