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拉祜资讯
 
不曾断联的记忆:澜沧少数民族传统技艺

来源: 时间:2023-03-31 阅读:

澜沧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庆幸的是,千百年来,澜沧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被历史的长河冲散,并未因时间更迭而遗失。目前,澜沧县有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25人,市级传承人47人,县级传承人119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这其中包括了不少澜沧各民族传承千年保留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

五彩斑斓的拉祜族编织技艺

拉祜族传统编织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反映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拉祜族编织技艺。2006年,拉祜族编织技艺被列入普洱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拉祜族的编织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棉麻编织和竹篾编织。

棉麻编织,又称织染。据记载,拉祜族的织染工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织染的工艺流程复杂,从原材料到加工成成品需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主要原料有棉布、棉线、丝线,黑、红、蓝、绿等各种彩色布料和银制品为装饰。成品有传统拉祜族服装、背袋、荷包、头巾、围巾、床单等。 例如:背袋,又称“筒帕”拉祜语称“密 搓”早期的背袋是拉祜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系用青蓝布制作,面积较大,一般能盛20斤左右的粮食,没有装饰物。随着拉祜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 拉祜族的背袋也朝着装饰化、工艺化的方向发展,面积缩小到与人体比例相适应,由过去装粮食、野菜野果变为装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烟锅烟袋、芦笙、饭盒等。拉祜族背袋的两面由几何图案装饰,底部的两端缀有色线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酒井、东回、东朗等地的拉祜族背袋,用红、白、黑三种线一次性织成有图案的背袋,两侧缀以几排彩色绒线球做装饰,显得精致美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祜族的背袋制作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图案更加精致美观之外,在背袋上织上“云南澜沧”“澜沧拉祜”“中国拉祜”等字样,成为当地各族人民及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工艺品。

竹篾编织,又称竹编,主要成品有手箍、脚箍、项圈、饭盒等。竹编的首饰是拉祜族民间常见的男女饰品,也是拉祜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手箍,形如手镯,用野生秧草晒干后编织而成,戴在手腕上,有只戴一只手的,多数是两只手都戴,一般一只手戴三至五道,多者达十几道。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拉祜族婚俗中,婚礼后第三天,新郎要为新娘编织24道手箍并亲自戴在新娘手腕上,以示爱意。脚箍,形如脚镯,也是用晒干的秧草制作,戴于脚腕上的饰品,一般一只脚戴三至五道,多者达十几道。项圈,形如银项圈,也是用晒干的秧草编织而成,戴于脖颈上的饰品,一般戴三至五道,多者达十几道。还有竹编饭盒,品种繁多,是拉祜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拉祜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系用金竹制作而成,形状各异,有长方形、圆 形、椭圆形、腰子形等多种,大小以能够盛下一个人一天的食物为限。以织工精细,编织图案美观者为佳品。

活化石”变为“活财富”:傣族造纸工艺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一直被津津乐道。在云南边陲的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芒角村芒京寨,有一项传承千年的民间造纸技艺傣族民间造纸工艺仍在流传,堪称造纸术的“活化石”。

距澜沧县上允镇6公里的芒京村民小组,寨子里90%以上都是傣族。据介绍,傣族手工造纸最初源于其祖辈世代信仰佛教, 在祭祀念经、抄写经文时需要用到纸张,传统造纸术造出的纸造价高昂,在当时生产落后的情况下,纸张亦属于奢侈品,于是智慧勤劳的芒京傣族祖先看向身后,发现自己生活的村寨周边郁郁葱葱的构树,而构树皮纤维多、韧性好,是制造纸张的好材料。结合中国造纸术和东南亚国家的造纸方法,傣族自己的纸张便应运而生。

这项古老的造纸工艺包括五步流程、十道工序。五步流程即: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十一道工序即: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成品纸具有四大特点:柔韧性极好,抗拉力比普通的绵纸更强;有木香味,且不易流失;有良好的透气性;保留时间很长,澜沧傣族寺庙里用此纸张抄写的经书至今已有百年余,仍然还在使用。

与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傣族造纸工艺同样也曾面临失传。据当地造纸手艺人说:“上世纪60至70年代,芒京、芒那傣族的手工造纸随处可见,寨子里70%的妇女都会制作,她们制作的纸曾流传至周边县市乃至周边国家。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村里掌握手工造纸技术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因为手工造纸工艺复杂、时间长、赚不了很多钱,年轻人没多少愿意去做,像这样的造纸作坊村子里也只有三四家。”伴随大量的机械纸张涌入市场,传统的手工造纸受到冲击。传统的手工造纸成本高、出售难、价格低、时间花费长,当地许多从事造纸的农户,不得不转向发展其他产业,寨子里基本没有了造纸的农户,这项傣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岌岌可危。

为保护传统文化瑰宝,更好地留存这份祖先传下来的“活化石”,普洱市及澜沧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保护和传承傣族造纸术。积极开展传承人培训,增强传承保护后劲,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傣族造纸术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方努力,傣族造纸术最终被保护和传承下来,并且成为了芒京的一项新财源。如今,造出的纸张不仅用于当地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佛寺里抄写经文,民间祭祀时扎牛、扎马、扎孝亭、扎俑人,民间制作孔明灯、剪纸、刺绣、裱龙凤、绣蝴蝶、裱大象、裱马鹿,而且将傣族文化传递到各地,造出的纸张被人们渗入艺术审美元素,绘入傣文化特质,例如:用在茶叶包装,制作具有傣族文化符号的文化产品中,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一项产业收入,据统计,目前,凭借该项技艺,造纸户每年能增加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收入。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傣族造纸工艺保留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特色,保留了中华民族敢于创新创造的民族智慧,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勤劳的傣族人民新的产业发展和致富方向。

响彻千年的声音:拉祜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在拉祜族文化中,葫芦被赋予了神秘而伟大的力量,葫芦文化也是拉祜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章。在拉祜族古诗歌中葫芦被美称为“阿朋阿龙”,具有吉祥、幸福、丰收的含义。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索代》和《牡帕密帕》中,葫芦孕育了人类的始祖。因此,拉祜人把葫芦当作图腾而加以崇拜,甚至把它作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吉祥神圣之物。由此而产生的在拉祜族中流传甚广的葫芦笙,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流芳千古,其中,它的制作工艺更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虽然拉祜族男子人人能吹芦笙,人人能跳芦笙舞,但并非人人能制作芦笙。据不完全调查,在拉祜族所居住的云南省六个州市二十余个县市中,仅有一个村子制作出来的拉祜族芦笙是最正宗、最标准的,它就是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北部木戛乡南六村的南戛河自然村。南戛河葫芦笙制作技艺于2006年5月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芦笙的工艺十分精细考究,从音管到葫芦的选择都非常认真,制作笙管使用的是一种长于深山里的泡竹,簧片用的是人工栽培的坚竹,葫芦则是自家种植的。制作芦笙时先挑选出形状较好的葫芦,根据所备的做笙管的空心竹管大小,在葫芦腹部钻五个梅花形小孔,做成共鸣箱;再根据所制作芦笙的长短,选葫芦的大小,将备好的泡竹管截成长短不一的五段,在每根管子的一端开一个音孔做成笙管;笙管做成后依次调音准确后,就将它们插入葫芦腹部的五个孔,用酸蜂蜡固定、封严,再用一根绳子将五个笙管绑紧,最后在葫芦口上套上大小适合的泡竹管,再在泡竹管内插上一根空心竹管,一个芦笙即制作完成。

听和看来判断,从来没有人规定过制作芦笙时葫芦的大小、笙管的长短、固定的音符。但南戛河村做出来的芦笙音质、形状都是一流的,这就是葫芦笙制作能够在南戛河留存的“秘密”也是南戛河手艺人的“秘籍”则是自家种植的。

芦笙祖祖辈辈在拉祜族中流行,如今已成了反映生产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自娱性器乐,在拉祜族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且形成了拉祜族特有的风格。目前,在脱贫攻坚胜利的春风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下,南戛河的拉祜族生活日益富足,芦笙手艺人的技艺也得到传承与发展,据报道,南戛河的成年男子40%—50% 都会制作芦笙,师承关系以家庭为单位,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

民族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历经千年不衰的富有强韧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做好民族文化技艺的保护,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让各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和谐共荣,共同发展。

本文来源: 
 
 上一篇: 李娜倮: 澜沧好声音
 下一篇: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澜沧县推动各少数民族共同致富奔小康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