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拉祜资讯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澜沧县推动各少数民族共同致富奔小康纪实


来源: 时间:2023-03-13 阅读: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云南建设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明确要求必须抓好“直过民族”的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问题。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抓住国家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持的重大政策机遇,坚持把产业+技能扶贫和科技扶贫等工作作为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支撑和根本措施,加大产业建设力度,着力构建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全面打造脱贫攻坚的澜沧样本,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澜沧特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在此过程中,澜沧县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如今的拉祜人民紧跟新时代步伐,不仅改变了原来刀耕火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穷生活,还走上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跨越千年历史的变迁,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观一幕,澜沧现在已成为我国展示拉祜族文化的一道亮丽窗口。

“一步千年”的启示

作为中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曾经被大山大江封闭在深山老林里的各族人民,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与交流,生产力被禁锢在原始状态,石头木棍成为了拉祜、佤、布朗族的生产工具,直到1950年这一地区的社会形态总体上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新中国成立后,澜沧县各族人民一步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帮助澜沧县发展经济,推进各民族社会进步。从基础设施、学校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开始,可以说是从零起步,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于2020年11月2日被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脱贫摘帽,是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一直以来,这些资源优势在过去并没有转化成发展优势,缘于澜沧县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区位性贫困、条件性贫困、素质性贫困、结构性贫困、意识性贫困是横在澜沧县发展道路上的“五大贫困难题”。找准问题,澜沧县 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产业结构调整、“智志”双扶,从根子上攻克“直过民族”发展难题,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村15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57996户211173 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5元,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专家指出,澜沧县经济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如受到基础设施、人口素质、资本短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效率低下等多种因素制约。

为了确保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群众收入的可持续性,澜沧县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4+5”产业扶贫战略,推动茶、养殖、蔗糖、蔬菜瓜果4个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培植中药材种植、香料种植、热带水果种植、全域旅游和民族文化、农村劳务5个新产业,坚持巩固脱贫成 果与乡村振兴行动有机结合、统筹实施,全面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和质量,终于实现了“直过民族”一步千年的发展目标。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澜沧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向脱贫攻坚聚集,扶贫工作优先研究,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措施优先落实,聚焦精准发力,全面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坚定不移下足脱贫“刺绣功夫”。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澜沧县着力强化组织指挥,汇集攻坚合力,严实攻坚作风,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把内力与外力凝聚成合力,为攻坚决胜提供坚强保障。

澜沧县建立“4842”机制,即建强上下联动的“四级”责任体系,落实合力攻坚的“八类”主体责任,建立建强监督检查“四支”队伍,严格奖惩并重的“双向”考评问责,推动形成责任清晰、时限明确、奖惩严明的攻坚氛围,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运转有序、联动有效、落实到位。

澜沧县选派20名县处级领导担任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第一指挥长,在村民小组组建2509个脱贫发展委员会,选派695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0804名各级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按“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原则,澜沧县以村级脱贫攻坚作战部为主体,采取看人、看衣和粮、看房、看有无读书郎、看有无病人卧床、看劳动力强不强、看产业支撑强不强、看家底和家私、看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看社会保障与结对帮扶等“十看”工作法,全面摸清和纠正建档立卡户漏评及建档立卡户错评、错退等问题,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

“路,是一个村发展的‘命脉’路通了,村民接触外界多了,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学习掌握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更便捷;村民生产、生活、出行、贸易等渠道畅通,村民奔向小康、告别贫困的日子也就更近 了。”普洱市委政法委驻安康乡糯波村第一书记毕超信心满满地说。安康乡距澜沧县城 129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77 个村民小组,有3个省级深度贫困村。地处乡政府西北部17公里的糯波村系全县109个 深度贫困村之一,共有21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常住人口753户2822人,佤族群众占总人口的99.96%,是典型的集山区、民族、宗教、特困、边远为一体的“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村。

交通落后、自身发展力不足、缺乏资金、村民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固定和特色产业是制约糯波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普洱市有关单位与澜沧县级部门上下联动,积极争取资金,于2016年上半年对安康乡至糯波村委会约17公里的通村公路 进行柏油路面硬化;2017年初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2018年起,糯波村对村组内道路和串户路进行全面硬化,目前共硬化村组内道路和串户路3.003万平方米,村委会至除河边寨外的6个寨子通村公路全部硬化通车。

路网的顺利织密,夯实了糯波村发展 的基础,给村民带来了新希望,催生了村民 发展的新动力,激发了村民自力更生的新斗志。

要让他们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澜沧县还借助中国工程院人力、智力帮扶优势,建成了 14个林下有机三七科技成果和15个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样板,走出了 “12345”解决素质性贫困的“产业+ 技能”科技扶贫之路;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培养了 15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 2800余名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打造了一支科技人才队伍。

目前,澜沧县森林覆盖率达70.1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先后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市级生态村17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6个,绿色学校129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大提升。

作为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县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独特优势,实施“拉祜文化名县”战略,倾力打造“世界拉祜文化中心”。2013年成立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带动本村民小组90户3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该组村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娜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和“云岭楷模”称号;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 “中国扶贫成就展”。

2019年,澜沧县旅游综合收入54.1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0.8万户3.04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实现文化旅游扶贫既“富脑 袋”又“富口袋”。

下最细的功夫、啃最硬的骨头。澜沧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走出了一条具有澜沧特色的“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以往制约澜沧发展的交通、能源、通信、网络、水设施都得到解决之后,下一步,澜沧县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和努力——

产业发展铺就致富之路。现在澜沧县的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已形成,粮、茶、糖、药、旅游业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已经建立起来,并且进入到增长的快车道。

脱贫攻坚中建立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对脱贫攻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转变为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保障机制。

脱贫精神已经成为澜沧县的重要精神财富,将成为澜沧县未来奋斗的内在动力。生态环境、土地、温润的气候条件、区位,为致富脱贫提供了难得的先天条件,并且成为珍稀的发展资源,为澜沧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成年人受教育年限达到6.3年,通过再教育和培训,使贫困家庭获得了至少一项新技能……

“蜜样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 唱……”在《快乐拉祜》的歌声中,拉祜儿女们正在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奋斗者。

本文来源: 
 
 上一篇: 不曾断联的记忆:澜沧少数民族传统技艺
 下一篇: 佛房社区:奏响团结和谐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