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拉祜资讯
 
澜沧:以健康守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东回镇 石芮 时间:2025-09-28 阅读:

图片

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医院各项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提供无差别、有技术、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切实将看病就医的过程,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过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崇高誓言,为巩固祖国西南边陲的和谐稳定贡献“健康力量”。

图片

回信引领,凝聚民族团结思想共识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为医院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份殷切嘱托已成为全员治病救人的精神坐标。写信人苏国文老师的两名子女分别在神经外科和感染管理科担任科室主任,他们用精湛医术续写着新时代誓词碑故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一年来,医院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医院治理、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医疗服务展现新温度、人才队伍焕发新气象、医院文化形成新认同,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守护边疆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五维聚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格局

党建领航把方向。医院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医疗服务同频共振,使医院成为凝聚各族患者和职工人心的主阵地。

思想浸润聚共识。通过主题党日、科室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各族干部职工和就诊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同唱民族团结歌、同跳民族团结舞”等特色活动,促进各族干部职工团结和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元共融促交融。医院现有汉族、拉祜族、佤族等15个民族的干部职工,通过院内院外进行业务协作、师徒结对等形式,促进各族职工在共同工作中增进了解、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形成了“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医疗下沉惠民生。作为澜沧县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依托上海九院“组团式”帮扶和云南省肿瘤医院“省管县用”医疗队支持,构建“县乡村一盘棋”医疗服务新格局。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县域内就诊率显著提升,患者外转人数同比下降47%,各族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达98%以上。

图片

医疗帮扶,提升服务促进民族团结

“组团式”帮扶结硕果。自2022年上海九院开展帮扶以来,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年来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81项,手术示教1544次,业务培训8663人次,执业医师通过率从28%提升至79%。在国家卫健委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二级公立医院A档。

专科建设取得突破。建成国家级认证的五大急救中心,微创介入、肿瘤防治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通过省级验收。2023年9月成立微创介入中心以来,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00余项,极大方便了各族群众。骨科作为重点科室,年均手术1500台次,三四级手术占比达43%,并通过技术辐射帮助周边医院提升服务能力。

“你好,李援缘”故事温暖人心。哈尼族唇腭裂患儿李援缘在上海九院专家救治下重展笑颜,“澜沧县儿童先天畸形整形修复中心”由此成立,已为上百名先天畸形儿童实施手术。这一暖心事迹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诠释,并荣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

图片

健康守护,增进福祉凝聚人心

医院通过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让边疆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如今的澜沧,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的目标。2024年门诊就诊达38.81万人次,入院3.63万人次。

医院还积极开展健康科普,推动各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医务人员组建志愿服务队,深入校园、社区、乡(镇)、村组宣传医学知识,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边疆各族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地方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将始终秉承“有技术、有温度”的服务理念,通过守护每一位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让他们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澜沧江畔绚丽绽放。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澜沧将出现强降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