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拉祜资讯
 
以短视频为笔,绘就澜沧边疆风情外宣新图景

来源:澜沧县委宣传部 张婕 时间:2025-09-29 阅读:

“没想到景迈山的蜂王树这么神奇,下次一定要去实地看看!”在抖音账号 “澜沧发布” 短视频《景迈山蜂王树》下,一条来自浙江网友的留言格外醒目。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顺应新媒体传播趋势,以短视频为抓手创新外宣工作,不仅让边疆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更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外宣新路径。

破局:从 “被动等待” 到 “主动发声” 的转型

“过去我们的外宣多依赖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有限,很难触达年轻群体。”澜沧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杨启元坦言,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澜沧县委宣传部敏锐察觉到传播方式的变革机遇。2023年初,澜沧县正式启动短视频外宣专项计划,整合融媒体中心、各乡镇宣传力量及本地自媒体创作者,组建起一支“专业+草根”的短视频创作队伍。

图片

为保障工作推进,澜沧县委宣传部统筹多方资源,利用现有摄像机、无人机等设备,设立短视频创作工作室,并与文旅、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文旅部门提供景点素材清单,农业部门推荐特色农产品,外宣团队则负责创意转化。“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短视频讲好澜沧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文化和优质的产品。”杨启元说。

创新:挖掘特色素材,用技术点亮边疆风情

“拍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一起来听,景迈山与多样生物的对话》时,为了捕捉到最生动的画面,我们跟着村民在景迈山里蹲守了2天。”澜沧县短视频创作团队成员、曾获云南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李飞雷分享道。在素材挖掘上,创作者始终聚焦“澜沧特色”:从千年古茶树的生长历程,到拉祜族织锦的非遗技艺;从金色花海漫山遍野的壮丽景观,到稻田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每一条短视频都力求展现县域独有的自然与人文魅力。

图片

技术创新则成为短视频质量提升的关键。“以前拍视频就是简单记录,现在我们会用无人机航拍展现全景,用慢镜头捕捉细节,后期还会加入民族音乐元素。”李飞雷介绍,团队还定期组织培训,邀请专业导师讲解剪辑技巧,如今制作的短视频画面质感、叙事节奏都有了显著提升。

图片

在乡镇层面,短视频创作同样亮点纷呈。文东乡宣传干部李震丹说:“我们乡依托万寿菊种植资源,拍摄了当地的初秋风光、万寿菊产业发展等短视频。刚开始缺人手、缺设备,我们就发动镇里的年轻干部自学拍摄,还联合本地村民出镜,没想到拍摄的视频广受好评。”据李震丹介绍,随着短视频宣传力度加大,2024年文东乡的乡村旅游人数接近上万,不少村民还开起了烧烤店、小吃店。

成效:流量变销量,外宣赋能产业发展

短视频带来的传播热度,正切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效。据统计,截至 2025 年 8 月,澜沧县官方及关联短视频账号累计发布作品8589条,总播放量2.88亿次,其中“#澜沧样样好”话题播放量达8298.4万次,“#世遗景迈幸福澜沧”话题播放量达491.6万次,“澜沧”二字,正通过屏幕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图片

“短视频让澜沧的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 澜沧县文旅局副局长杨姝拿出一组数据:2024年,澜沧县接待旅游者733.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84.89亿元,分别增长11.3%、14%。她举例说,短视频中频繁出现的景迈山古茶林、翁基布朗族古村落,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很多游客都是看了短视频专程来的,还会主动拍摄分享,形成了‘宣传—引流—再传播’的良性循环。”

更令人欣喜的是,短视频还打通了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杨志强、魏媛、芳芳……越来越多的电商从业者加入短视频创作,通过镜头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让澜沧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展望:破解挑战,让外宣之路越走越宽

尽管成效显著,但澜沧县短视频外宣工作仍面临挑战。“专业人才短缺是最大问题,尤其是既懂创作又懂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杨启元坦言,此外,部分乡镇素材挖掘不够深入、短视频内容同质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图片

针对这些问题,澜沧县已制定下一步规划:一方面,与专业媒体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不断提高短视频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各乡镇挖掘独特资源,避免内容同质化。

从一条短视频的传播,到一个县域的知名度提升、产业发展,澜沧县正用创新实践证明,短视频外宣不仅是展示形象的窗口,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落地,澜沧县必将通过镜头,让边疆的魅力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澜沧:以健康守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